三伏天,源自中国古代对气候变化的精准观察与总结,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亿融策略,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之间,是一年中最热且潮湿、闷热的时期,不仅意味着气温的攀升,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调养身体、补充阳气的黄金时期。今年7月20日开始正式入伏,8月18日出伏,共计30天。
随着三伏将至,不管是中医院,还是综合医院、儿童医院的中医科等地都要热闹起来,有的还拉起横幅告诉大家:“三伏贴”要开贴了,错过了要等一年…..到处都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。但夏季为什么要贴“三伏贴”?何时贴?怎么贴?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?下面就一起来揭开“三伏贴”的神秘面纱吧!
“三伏贴”是根据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理论而发明的一种外用的贴敷治疗方法。将刺激性较强的辛温走窜的药物,例如白芥子、细辛、生姜汁等碾磨调成膏状,制成小药饼,直接贴于特定穴位上。利用药物对皮肤穴位的自然刺激,达到类似灸疗的效果。
展开剩余77%在三伏天阳气最盛之时贴敷于特定穴位,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,刺激穴位,激发经络之气,调节脏腑功能,从而起到扶正祛邪、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,减少疾病在秋冬季节的发作次数和程度。
01、2025年“三伏贴”贴敷时间
伏前贴:7月10日—7月19日(10天)
初伏贴:7月20日—7月29日(10天)亿融策略
中伏贴:7月30日—8月8日(10天)
末伏贴:8月9日—8月18日(10天)
加强贴:8月19日—8月28日(10天)
已经贴了“伏前贴”和忘记贴“伏前贴”的患者,都可以在7月20日当天贴三伏贴。
02、“三伏贴”需要贴几次
“三伏贴”要在每年“伏前加强”“初伏”“中伏”“末伏”“伏后加强”每一期间选择一天贴敷治疗,至少贴敷3次,每次贴敷间隔7-10天,连续贴3年,病情重、病程长者,可以适当延长贴敷年限。
另外,“三伏贴”并非贴得越久,效果越明显。一般成人贴敷时间2-4小时,儿童酌减。根据个体差异,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,一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,睡前一定要揭除贴敷的药物。具体贴敷穴位由医生根据病症选取。
03、贴敷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
1.贴敷用药后,皮肤局部出现潮红、轻微红肿、小水泡、微痒、微微发热、色素沉着等情况,都属于正常现象,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,不需特殊处理,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,不要搓、抓局部。
2.贴敷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亿融策略,防止大量出汗。
3.禁止淋雨,游泳、洗浴时局部用清水擦洗即可,不宜用肥皂,沐浴液。
4.贴敷期间,忌烟酒、生冷、油腻,海鲜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5.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,难以忍受时,可提前揭去药物,及时终止贴敷。
6.若出现范围较大、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、水泡、瘙痒等现象,应立即停止贴敷,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。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。
04、哪些人群更适合贴“三伏贴”
1.呼吸系统疾病:哮喘、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、体虚感冒等;
2.消化系统疾病:虚寒型胃痛、慢性腹泻、消化不良等;
3.妇科疾病:痛经、月经不调、产后风等;
4.痹症: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肩周炎、网球肘、骨性关节炎、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;
5.体质类型:气虚型体质、阳虚型体质、血瘀型体质、湿热型体质、气郁型体质等。
除了论述疾病方向,从体质这块出发,亚健康人群比如阳虚体质、湿寒体质也特别适合敷贴。
05、哪些人群不可以贴“三伏贴”
1.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患者;
2.对胶布、药物过敏者;
3.贴敷穴位皮肤长有疱、疖以及破损者,或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;
4.活动性肺结核、咯血患者,疾病发作期(如发烧、正在咳喘等)患者;
5.阴虛火旺体质者;
6.妊娠期妇女;
7.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慎用贴敷。
“夏养三伏,冬不生病”,“三伏贴”是中医智慧与自然规律的完美结合,它不是一蹴而就的“神药”,而是需要耐心与坚持的“健康投资”。无论是饱受慢性呼吸道疾病困扰的患者,还是常年被虚寒体质拖累的人群,都可在这个夏天,通过科学贴敷“三伏贴”,借助阳气之力驱散体内寒邪,为秋冬健康筑牢防线。
最后提醒大家亿融策略,“三伏贴”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操作,切勿自行购药贴敷。愿你抓住这短暂的三伏时光,让身体积蓄足够的“阳气能量”,安然度过每一个寒冬。
发布于:山东省淘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